?

?
01 農機TV:根據協會掌握的情況,目前農機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如何,遇到了哪些問題,有哪些好的企業復工復產的案例值得推廣??
陳志:這次疫情來勢洶洶,確實對服務業和制造業是一個巨大的傷害和沖擊。疫情爆發以后,協會根據農業農村部、國家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有關政府部門的要求,對協會所屬的會員企業開展調研工作,及時掌握企業復工復產的情況。在疫情發生以后一段時間看,農機行業的復工復產情況已經非常好了,即使在疫情高發的那段時間,相對來說,農機制造企業為了趕農時,保春耕生產,很多企業克服了巨大的困難積極復工復產,所以復工復產率相對其他行業來說是很高的。
2月中旬,協會通過問卷、電話、微信等方式,了解到的企業復工復產率已經達到了86%,當時在全國的各個行業中是比較高的。現在農機行業基本上已經克服了疫情高發時產生的幾個問題,如物流不暢,產業鏈銜接不暢,返崗的工人上崗難,防疫物資有缺口等困難。
現在復工復產率,不僅僅是百分之百的問題,協會調研走訪了一些企業,很多企業兩班倒,甚至有的企業三班倒,體現了農機企業在防控疫情的過程中,在大災大疫面前,抗擊疫情的決心。為了保糧食、保農業、保春耕,農機企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同志與中國農機工業協會、中國一拖、雷沃重工、中國農機院以及浙江省經信委視頻連線,召開視頻會議,了解農機企業復工復產情況,研究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當時協會把掌握的農機企業在復工復產中遇到的問題及困難,及時向工業和信息化部做了反饋,直接的成果是推動了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的名義向各省下發了《關于做好農機裝備行業企業復工復產保障工作的通知》,為農機裝備運輸開辟了綠色通道,為農機裝備能夠及時到達春耕生產第一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至于說具體的案例,我覺得農機行業有很多,特別是一些行業骨干企業,包括一拖、雷沃、五征、沃得等主機企業,還有一些零部件企業,好的例子太多了,具體的就不一一介紹了。
02 農機TV:根據協會掌握的情況,目前我國農機工業運行是一個什么樣的態勢?特別是接下來幾個月和全年會是一個怎樣的走勢?
陳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因為這么多年來從來沒有哪一個專家真正把農機企業或者農機行業的1年或者5年能夠預測得非常準確。 但是這個問題又是消費者、農機企業以及媒體所關心的問題。大家知道從2004年開始到2014年,農機行業經歷了“黃金十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0%以上。從2015年開始,農機行業進入了深度調整期,到了2018年、2019年,特別是去年農機行業出現了零增長甚至是微量負增長。今年一季度受疫情的影響,農機行業的規模以上農機制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還是呈現下降的趨勢,1~3月份同比下降16.64%。但是即使是這樣,農機行業相對服務業,相比制造業的其他領域,特別是和機械工業的其他子行業比,算是比較好的。到了4月份,特別是5月份,協會陸續的又了解到了很多非??上驳男畔?。4月份很多企業加班加點趕回一季度生產和銷售的缺口。到5月份,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甚至超出了去年1~5月份的生產量和銷售量,這是一個非??上驳那闆r。一些拖拉機的主機企業,像一拖、雷沃現在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谷物聯合收割機已經連續五六年呈現下降的一個態勢,今年小麥收割機,呈現了增長的趨勢。有的企業甚至還出現了供不應求這種多年不見的局面。水稻插秧機包括外資的久保田、洋馬和井關,中國知名企業如久富、江蘇沃得等等,他們的銷量都超過了3000臺,有兩家外資企業的銷量都超過了50%,非常驚人的一個數據,因為插秧機已經好幾年,都是這么平穩,有的呈下降的趨勢,基本上沒有這么大幅度增長過。這里面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這次疫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包括社會各界認識到保糧食的重要性。同時現在各地的糧價也在不同程度的在上漲,使我們廣大的農機用戶也就是農業的生產者和經營者,看到了未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保障和信心。所以今年一季度和1~5月份,農機行業是可圈可點的。
03 農機TV:目前對于國四階段排放來說,現在進展如何?會不會因為疫情的影響,比我們預期的排放實施時間更加晚一些?有沒有一個大致的日程,農機企業應該如何去應對?
陳志:毫無疑問,打響藍天保衛戰,這是國家的重大戰略,無論是哪個行業都要服從于國家的重大戰略,農機行業也毫不例外。非道路移動車輛作為一個重要的污染源,早已經納入了國家防控體系。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農機行業作為重要的非道路移動車輛的構成部分,由國三標準升級為國四標準的推進計劃。但是推進這樣一項工作,環保并不是單一的要素,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涉及到很多的要素。本來原計劃是在去年的2月份國家發布非道路移動車輛國四排放的限制標準,但是卻一直沒有發布。今年疫情出現以后,這個工作也某種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現在最新的信息是今年的春節前,中國農機工業協會與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分別代表三個行業,向生態環境部部長寫了一封信,主要是反映我們行業的訴求。部長非常重視,已經做了批示,批示的大概意思是要重視行業協會意見,積極推進這項工作。我們三家協會給部里面的意見就是希望能夠盡早出臺排放限制標準。在出臺限制標準的同時,要明確標準出臺之日和法規強制實施之日之間,這個間距是多少?現在看預計標準的出臺日期應該在今年的六七月份。如果晚于這個日期,建議實施標準的時間應該推遲到2021年的年底,要給企業留有足夠的試驗驗證的時間。當然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農機制造企業,特別是行業骨干企業,已經就國四排放升級做了很多技上的準備和生產上的準備,特別是一些發動機制造企業,像玉柴、全柴,濰柴、東方紅柴油機等。
04 農機TV:農機行業現在急需解決的還有哪些問題?企業本身或者針對行業的政策還應該有哪些作為?
陳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還是要說這么一段話,因為很多的觀眾對農機行業,特別是農機制造企業非常關心,但是具體的了解有多少我不是很清楚。?我個人認為中國的農機制造企業還是比較爭氣的,為什么?因為中國自己的農機制造企業為中國的農業提供了90%的自主裝備,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比如說上個世紀80年代出現的小四輪、農用三輪車,雖然簡單但是它非常貼合農業農村的實際,深受農民的歡迎,這樣的產品我覺得不能把它定義為低端產品。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都不能和中國相比,中國的農業太復雜,品種多,區域差別大,氣候條件、土壤條件、農藝制度千差萬別,所以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可以這樣說,很多國際上最先進的機械到中國反而不好用,因為和中國的特殊性不相匹配。中國很多特有的作物和特有的農藝制度所需要的特種的農業機械基本上是我們自主提供的。
當然和國際的最先進制造水平相比,我們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確實還有很多問題,有些問題是整個制造業的共性問題,有些是行業自身的一些特殊的問題??傮w來說,我覺得有這么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現在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所謂結構性矛盾是因為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業是以糧食為綱,農機制造企業也是圍繞著糧食作物在做文章,這樣就造成了糧棉油大宗作物的機械多,果蔬茶這些經濟作物的機械少;北方的平原地區機械多,南方丘陵山區很多地方還是空白;耕耙播收機械多,但是場上加工、倉儲、運輸等這樣的機械裝備少。另外中小裝備多,大型高端的裝備和發達國家比還是有差距。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單一的設備多,復合型設備或者成套設備少,這是我們結構性模式出現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行業的創新能力確實不強,當然這和原來“反哺農業剪刀差”,造成農機企業利潤率低,投入能力不足有關,也和改革開放40年來,由于原來和國外的技術差距比較大,我們從國外得到了我們認為已經很先進,但其實是已經過期的技術,而在當時得到這樣的技術又比較容易,這就造成我們自己的創造能力,相對來說越來越冷落了。另外就是整機和零部件協同創新,我們做的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第三個問題是工業制造水平不高,這個和國家的整個工業水平有關。 具體到農業機械來說,原來和汽車、機床、工程機械比就有差距,這些年我們進步已經很大了,但是在一些環節,比如激光切割機、下料設備、機床、水性漆的涂裝設備等,這些花錢都能做到。但有些是到現在為止花錢也買不到或者是做不到的,比如工業軟件,試驗驗證的一些方法、標準和數據,所以我們的制造水平、制造能力提升還有一段路要走。當然這幾年由于制造能力、制造水平的快速提升,我們的農機產品質量也是大幅度提升,但是和國際先進水平,如約翰迪爾、久保田、克拉斯這些國際上頂級的企業相比,我們的產品質量、制造水平還是有差距。
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現在的國際競爭力,還有很大差距。原來我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以性價比優見長,現在由于一些新興國家,比如印度、越南等等這些國家,他們的制造業水平也在快速的崛起,在擠壓我們的空間。發達國家以美國為首,也設置了很多技術上的或者是貿易上的一些壁壘,使我們的農機產業在國際市場上舉步維艱。當然現在也欣喜地看到最近幾年我們的一些產品,比如插秧機、水稻收獲機械,還有中馬力輪式拖拉機的出口勢頭,還是比較好的。像拖拉機出口到中東、東南亞、非洲,還有一部分出口到歐洲。我們認為未來國際市場一定是農機企業,農機行業要特別看重的一個市場。
05 面對當前這樣的一個形勢,遇到這么多困難,我們未來該怎么去應對?協會為行業更加健康的發展,要做哪些工作?
陳志:中國農機工業協會作為國家級的行業組織,第一,要服從服務于國家戰略大局,這毫無疑問,也是我們的第一責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要圍繞著國家的戰略大局,在農機企業和國家部委甚至和黨中央國務院之間作為通達信息的渠道,這是我們的重要責任。在這方面應該說協會還是做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第一點,比如國家現在為了振興裝備制造業,國家發改委已經實施了兩輪“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農業機械領域是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在牽頭,包括提出指南,推薦企業、監督企業對項目的實施,兩輪一共6年,協會已經成功的推薦了10余家企業10多個項目入選國家支持的項目庫,獲得國家的支持。再比如國家工信部實施的高質量發展專項,還有強基工程等等這些國家項目,協會都積極的推薦行業骨干企業,也是協會的會員企業。另外反映企業的訴求,包括剛才提到的國四排放升級,協會把企業的訴求反饋給國家主管部門,爭取把它變成國家相關的政策。
第二點,協會的第二個重要職責是行業的自律,規范行業的運行,制定行業的運行規則,完善行業的運行秩序,這方面現在手段不多,但是協會通過呼吁,通過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同時協助一些國家部委的行政措施,應該說逐漸在取得一些效果。當然主要是市場機制在起作用,比如說原來做小麥收割機的企業高峰時達到200多家,現在前5名的制造小麥收獲機的企業,大概占市場份額的90%以上,產業集中度非常高。從2016年開始,協會就注意到拖拉機包括大馬拉小車,包括行業的無序發展這種亂象,也提出了相應的一些措施和辦法。從去年開始到今年,拖拉機制造企業的數量大幅度下降。原來洛陽周邊和濰坊周邊的一些小企業,地攤市場,便宜賣給消費者,補貼以后,什么售后服務都沒有,出了問題再找的時候,企業都不存在了。像這樣的企業現在基本上逐漸消亡,所以這也是協會存在的重要價值體現之一。
第三點,要提升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塑造民族品牌,這是行業協會的第三個職責。在這方面,新媒體還是很有建樹的。協會品牌建設這方面應該像新媒體學習以及合作,讓消費者知道應該怎么去選擇,買什么樣的產品放心,不能讓消費者吃虧,這是協會目前努力在做的工作。
第四點,要抓源頭,所謂抓源頭就是要抓創新。從根本上來扭轉跟在別人后面跑的這種局面。特別是中國地大物博,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全世界的農業在中國都能看到,但是全世界的機器不一定都適合到中國來。所以要從源頭抓,讓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將精力都投入到創新上來。所謂創新就是客戶需要什么?這個產品能夠給客戶帶來什么?從這個角度上去研發新產品。
總體來說,中國農機工業協會任重道遠,農機企業同樣任重道遠。